close
【激效作用(Hormesis)】
今天要跟大家分享一個比較冷門的詞,就是「激效作用(Hormesis)」。
老實說,這個詞,我以前也沒聽過。這次是在「Google Scholar」上隨意搜尋時偶然發現的,覺得有點有趣,就稍微看了一下。
🌲🌲🌲
「激效作用(Hormesis)」的概念起源於1888年Schultz研究酵母時所提及,但這個詞是在1943年才由Southam和Ehrlich訂下來。它是指一種「雙相」的劑量反應模型(biphasic dose-response relationships),同時具有低劑量的「刺激期」和高劑量的「抑制期」。
如附圖,這是兩個劑量反應曲線。
 
圖片1
(A)傳統的劑量反應模型:顯示為S形曲線。這個S形曲線存在一個功能閾值,在該閾值以下沒有什麼明顯的反應。隨著劑量增加,反應也會增加,直到達到天花板上限。
(B)「激效作用(Hormesis)」的劑量反應模型:顯示出J形曲線,同時具有刺激期和抑制期。
🍄🍄🍄
「激效作用(Hormesis)」這個概念因為當初Schultz試圖將其和順勢療法(homeopathic treatments)連結在一起,因此阻礙了生物醫學和醫學社群對於這個概念的接受度,直到21世紀才又被許多人關注,目前已被納入毒理學和藥理學的某些教科書裡面。
目前已有許多西藥可應用到「激效作用(Hormesis)」的概念,像是抗焦慮、抗癲癇、改善記憶力、治療阿茲海默症、以及頭髮生長的藥物等,它們表現出這樣的劑量反應模式,而低劑量的刺激期是它們療效的關鍵。
⚡⚡⚡
【中藥的激效作用(Hormesis)】
如果把「激效作用(Hormesis)」拿來描述某些中草藥的特性,其低劑量「刺激期」對應到的是中藥的「調節作用」,可促進適應性或預防性反應,也就是增強對疾病的免疫力並恢復正常的生理功能。而高劑量「抑制期」則對應到「治療作用」,可緩解或消除臨床症狀。
🏵🏵🏵
<中藥的「調節作用」>
中醫經典《黃帝內經》中提到「上醫治未病,中醫治欲病,下醫治已病」。中醫最重要的特點就是「預防性治療」。中醫認為人是一個整體,會經歷功能上的波動,而這反映出內部與外部環境的動態平衡。疾病(illness)被認為是身體潛在不和諧的一種表現,有時是功能性的,也就是人本身感到不舒服,但西醫檢查不出什麼異常。中藥「調節作用」的目的即是平衡「陰陽」,使臟腑器官的活動正常化,並穩定「氣」的作用,以促進、維持和恢復生理系統間的平衡與正常功能。
🏵🏵🏵
<中藥的「治療作用」>
中醫有個說法「以毒攻毒」,相信大家都聽過。為了抑制疾病發展,例如我們想要對腫瘤細胞產生直接的殺傷力,因此必須使用高劑量的抗癌藥物來「治療」疾病,對應到「激效作用(Hormesis)」的抑制期。
🏵🏵🏵
<中藥「治療」與「調節」之間的關係>
中醫開藥是一個複方,講求各種藥物的搭配,我們會以「君」、「臣」、「佐」、「使」這樣的系統來考慮,而這也可以用「激效作用(Hormesis)」的概念來思考。例如今天我們要治療癌症,會用大量的有毒藥物作為「君藥」來破壞腫瘤細胞,並搭配低劑量的「臣藥」來作調節、監控免疫力。
🏵🏵🏵
<中藥「激效作用(Hormesis)」的例子>
以下舉出一些具有「雙相」劑量反應的中藥:
👉五味子:其中的活性成分Schisandrin B在低濃度時呈現細胞保護作用,在高濃度時有細胞毒性。
👉黃連:其中的活性成分Berberine在低濃度(1.25–5 μM)會促進細胞增殖,高濃度(10–80 μM)時則會抑制。
👉歐當歸、蒔蘿等繖形科植物:其中的活性成分Quercetin在濃度1–40 mM時對預防癌症有益,在濃度> 40 mM時呈現細胞毒性而有抗腫瘤效果。
👉川芎、當歸:其中的活性成分Z-ligustilide在低濃度時,經過預處理可藉著刺激適度的ROS產生來保護細胞;但由於大量ROS產生,較高濃度的Z-ligustilide可能會在較長的時間內具有毒性。
👉延胡索:其中的活性成分dl-Tetrahydropalmatine低劑量時可在小鼠(0.5–10 mg / kg)中起抗焦慮作用,而在高劑量(30和50 mg / kg)下可引起焦慮。
👉地龍:500μg/ mL-6 mg / mL的提取物顯著增強了成骨細胞的增殖,而> 6 mg / L的提取物則顯著抑制了成骨細胞的增殖。
👉骨碎補:其中的活性成分propinqualin在較低濃度時可對破骨細胞的增殖、存活和吸收活性具有正面效果,但較高劑量的提取物對破骨細胞和成骨細胞的存活有害。
👉車前草:在低濃度(< 50 μg/mL) 對於免疫調節活性是有益的,增強淋巴細胞的增殖和乾擾素interferon-γ的分泌,而高濃度(> 50μg/ mL)則表現出相反的作用。
💐💐💐
透過「激效作用(Hormesis)」的概念,讓我們對於中藥的劑量能有更好的掌握度。但必須要謹記的是,僅從草藥中提取活性成分來分析,並無法確保該草藥在臨床上的治療效果。
最終還是需要醫師在臨床上謹慎地開出處方。
❤️❤️❤️
參考資料:
Agathokleous, E., & Calabrese, E. J. (2019). Hormesis: the dose response for the 21st century: the future has arrived. Toxicology, 425, 152249.
Wang, D., Calabrese, E. J., Lian, B., Lin, Z., & Calabrese, V. (2018). Hormesis as a mechanistic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herbal treatment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. Pharmacology & therapeutics, 184, 42-50.
#唐堂 中醫診所
#林明嫺 中醫師
#楊凱淳 中醫師
#古智尹 中醫師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唐堂中醫 林明嫺 中醫師
    全站熱搜

    殺手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